大家对智齿应该已经很熟悉了,而拔智齿仿佛也成为了许多人的“成年仪式”。但是,比起拔智齿后出血的伤口,其实拔牙后没有出血的情况更令人担忧,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—干槽症。
干槽症:拔牙后的隐患
干槽症,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,但它是拔牙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。早在19世纪末,Crawford就首次描述了这一症状,它指的是拔牙后血凝块提前脱落或未能形成,导致牙槽骨裸露,没有血凝块的保护,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,引发感染。
拔牙后,理想的情况是伤口会迅速充满血液,形成血凝块,这个血凝块不仅有助于止血,还能保护伤口,防止细菌感染,促进伤口愈合。
血凝块会慢慢变成有血管的肉芽组织,并随着时间推移钙化变成正常的骨组织,到这里牙创伤的恢复就彻底完成了。
但如果血凝块没有形成或者提前脱落,就会导致干槽症的发生。
干槽症的症状
干槽症的主要症状是在拔牙后3到4天,患者会感到剧烈的疼痛,这种疼痛不同于拔牙后立即出现的疼痛,而是延迟出现的,因此大家也不用惊慌,如果是刚拔完牙出现的疼痛应属正常,并非干槽症。
干槽症导致的疼痛可能会放射到拔牙同一侧的耳朵、太阳穴等部位,这种疼痛通常难以忍受,止痛药也收效甚微,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。此外,患者还可能感觉到拔牙区域有异味,这是因为暴露的牙槽骨和周围组织开始腐败,产生恶臭。
如何预防干槽症?
预防干槽症,首先要从它的源头做起——拔牙。选择经验丰富的牙科医生进行拔牙,确保拔牙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。拔牙后,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咬紧纱布30到60分钟,以帮助血凝块的形成。
此外,拔牙后的头24小时内避免漱口或刷牙,以免冲掉血凝块。在拔牙后的几天内,患者应该避免吃硬的、辣的或是过热的食物,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伤口,影响血凝块的稳定。同时,患者应该避免吸烟和饮酒,这些行为都会增加干槽症的风险。
拔智齿虽然是一项常见的牙科手术,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风险。了解干槽症及其预防措施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准备拔牙手术,减少并发症的风险。如果你计划拔智齿,记得选择经验丰富的牙科医生,并严格遵守术后护理指南,以保证拔牙后的恢复顺利进行。
免责说明: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。
400-888-7710